时间: 2025-10-12 11:47:56 | 作者: 产品中心
当前,中国建材与砂石行业正站在一个深刻变革的十字路口。传统以投资拉动的增长模式难以为继,新一轮产业政策与市场之间的竞争格局交织,正在重塑行业的发展逻辑。
在今年9月砂石骨料网主办的“2025砂石骨料网理事会暨全国砂石行业高端研讨会”上,中国建筑材料工业规划研究院副院长王刚表示,当前砂石行业已告别“规模扩张”旧时代,全方面进入“减量发展”周期,但需求总量收缩与结构深度分化的并存,让既有建筑改造、中西部矿权开发等领域成为新增长极。更关键的是,“反内卷”已升级为国家级战略,产能治理从控名义量转向管实际量,企业唯有通过区域竞合、绿色智能转型、高端产品突破,才能穿越周期。
从行业整体形势来看,“需求总量收缩”与“结构深度分化”已成为鲜明特征,行业全方面进入“减量发展”周期,运行状态趋势呈现“稳中趋降”。
一、基本的产品产量全线%;预拌混凝土产量24.9亿立方米,同比下降10.1%,较2021年高点下降达四分之一。作为混凝土主要的组成原材料的砂石,2024年需求总量降至136.89亿吨,同比下滑9.77%。
二、需求引擎动力转换:传统的“铁公基”与房地产投资增速放缓,导致有效需求总量收缩。然而,结构性的曙光已然显现:农林水利、区域协调战略相关的投资被赋予更高优先级,财政资金强调“精准滴灌”。与此同时,市场重心正从“新建”转向“既有”,预计到2025年,既有建筑存量将达720亿-736亿平方米,为建筑改造、城市更新领域带来了广阔的建材需求新空间。
三、区域市场冰火两重天:在长江沿线、粤港澳大湾区等传统热点区域因产能集中释放而陷入“红海竞争”时,中西部地区,尤其是新疆、西藏等省份,矿权出让呈现“爆发式增长”,成为低迷市场中难得的增长极。
政策施力点的演变,更折射出国家治理产能过剩的决心与策略升级,核心从“供给侧改革”向“治理内卷”纵深推进。
在产能治理方面,行业已进入精细化阶段。从2009年“国发38号文”控制总量,到2015年“供给侧结构性改革”去产能,再到2024年《节能降碳行动方案》锁定18亿吨水泥熟料产能上限。
层层加码中更具突破性的是2024年10月修订的《水泥玻璃行业产能置换实施办法》——取消按水泥回转窑窑径核定产能的旧规,直指“批小建大”的超产顽疾,推动“备案产能”与“实际产能”统一,标志着产能治理从“控制名义量”转向“管住实际量”,2025年也因此被视为产能处置能否见效的关键年。
更值得关注的是,“反内卷”已上升为国家级战略。2024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明确整治内卷式竞争,2025年《反不正当竞争法》修订将“预防内卷式竞争”写入立法目的,明确禁止“低于成本价销售”,短短一年内,反内卷多次获中央层面强调,战略高度前所未有。
王副院长指出,“内卷”绝非单纯的企业利润问题,它挤压研发创新投入,迫使企业偷工减料埋下工程质量隐患,最终损害经济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根基,“湖北等地价格战已到‘刺刀见红’的程度”,正是问题严峻性与普遍性的缩影。
面对不可逆的减量市场与趋严的政策环境,砂石行业的战略出路在于“在竞合中求存,在创新中发展”,通过战略重构实现突围。
首先要摒弃零和博弈,拥抱区域竞合——引入“竞合”理念,在“做大蛋糕”的价值创造阶段加强合作,在“分蛋糕”的价值分配阶段有序竞争;实践中不搞价格垄断,但可推动区域信息共享与成本透明,建立以“资源成本+环保成本+经营成本+运输成本+合理利润”为基础的理性定价模型,共同维护行业合理利润空间,走出“囚徒困境”。
其次需坚定走向绿色化与智能化,这并非口号,而是未来的“生存许可证”与“竞争优势源”。绿色矿山、智慧矿山建设是基础门槛,在此之上全力发展再生骨料,既是响应无废城市号召,更是为企业植入可持续发展基因,为下游产业链“赋绿”。
最后要开辟高端化与功能化“新蓝海”,推动行业竞争从“价格维度”切换到“价值维度”——产品端研发超细骨料、吸附材料等高的附加价值产品,切入高端制造、医疗保健等新兴领域;场景端针对海绵城市需求开发透水混凝土骨料,针对特定工程提供低碱活性骨料,实现从“标准化大宗货”到“精细化定制品”的转变;同时必须回归本质做优骨料质量,这必然的联系混凝土性能与建筑安全,是行业尊严与价值的根基。
王副院长强调,砂石行业的未来依赖政府与市场力量的精准协同,需构建“有效市场”与“有为政府”的健康生态。政府侧要在“产能布局、矿权理性投放、环保安全监管”中强化统筹能力,避免“多头管理”导致的政策冲突与监管空白;市场侧需充分的发挥“优胜劣汰”机制,畅通落后产能退出渠道;企业侧则必须认清时代趋势,从“规模扩张”的旧梦中清醒,投身“质效提升”新战场,通过卷质量、卷服务、卷技术重塑盈利能力。
唯有如此,砂石这一传统基础产业才能在政策与市场双轮驱动下穿越周期,实现真正的高质量与可持续发展。